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病。哮与喘在症状表现上有所不同,哮是喉中痰鸣有声,喘是气短不足以息,两者往往并见,因此哮喘同论辨证论治。本病相当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、喘息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等疾病。 
【临床表现】 
咳嗽、鼻咽发痒、喷嚏、胸闷、然后突感呼吸困难,喉中哮鸣、呼气延长,不得平卧,烦躁、汗出,甚则紫绀。 
【病因病机】 
痰饮、外感,花粉、烟尘过敏都是致病原因。脾虚、肾虚为内因,由于长期不愈而肺失宣肃,气候、情绪变化时而发病,反复发作,加重体虚,甚至侵害心脏。肾虚不能纳气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。因此本病常常肺、脾、肾三脏同治。 
【诊断】 
以典型症状为诊断要点。发作时胸部多较饱满,叩诊呈过度反响,两肺听诊布满哮鸣音。X光摄片可作鉴别诊断。 
【辨证】 
1.实证 
(1)寒饮伏肺 
遇寒触发,胸膈满闷,呼吸气促,喉中痰鸣,咯痰稀白,初起多兼恶寒发热,头痛无汗,鼻流清涕,舌淡苔白滑,脉浮紧。 
(2)痰热壅肺 
喘急胸闷,喉中哮鸣,声高息涌,痰黄质稠,咯吐不爽,发热口渴,舌质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 
2.虚证 
(1)脾肺气虚 
咳嗽气短,动则加剧,咳声低怯,痰液清稀,畏风自汗,神疲倦怠,食少便溏,舌淡,苔薄白,脉迟无力。 
(2)肺肾阴虚 
短气而喘,咳嗽痰少,头晕耳鸣,腰膝酸软,潮热盗汗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 
(3)心肾阳虚 
喘促短气,呼多吸少,气不得续,畏寒肢冷,尿少浮肿,甚则喘急烦躁,心悸神昧,冷汗淋漓,唇甲青紫,舌质紫暗或有瘀点、瘀斑,舌苔薄白,脉沉或微弱而结代。 
【治疗】 
1.治则:温肺散寒,止哮平喘,清肺热,补脾肾。 
2.基本操作及处方 
(1)实证 
a.肺俞、中府、孔最、列缺、尺泽、定喘、丰隆穴点压; 
b.天突经膻中至鸠尾段划法; 
c.手阳明经上肢段拍法。 
(2)虚证 
a.肺俞、膏肓、气海、肾俞、足三里点压; 
b.太渊、太溪点刺; 
c.太阴皮部刮法。 
3.加减 
风寒加风门点压;痰热加大椎及周围刮法;肺肾阴虚加关元指振法;潮热盗汗加阴郄、复溜点压。 
4.方义 
取肺之俞、募穴肺俞、中府调理肺脏气机、止哮平喘;孔最为肺经郄穴,主急性发作性病症,肃肺化痰,降逆平喘;列缺、尺泽,手太阴经穴络穴配合,共同宣通肺气;定喘为止哮平喘的经验穴;丰隆为豁痰要穴;天突降逆顺气、祛痰利肺;膻中为气之会穴,宽胸理气,舒展气机;膏肓可培补肺气;气海、肾俞补之以纳肾气,肺肾气充,则上有主而下能纳;气机升降才能和顺。取足三里调和胃气,以资生化之源。肺原太渊、肾原太溪,补二穴以充肺、肾真源之气。实取手阳明拍法以清肃肺气;虚取太阴皮部以补肺、脾之气,均为调理阴阳之举。 
【医案举例】 
阮先生43岁  公司经理2000年10月 
哮喘十余年,服中西药疗效不明显,每遇冬季喘重,夜不能卧,影响正常工作。 
外形体胖,面白唇红,呼吸端肩。听诊,哮鸣音明显,自觉胸闷气短,喜食肥甘,有20余年吸烟史,每日2盒香烟。有痰难咳出,自觉在咽部堵塞。舌红有裂纹,脉滑数。 
砭术治疗:肺俞至心俞段刮法;中府、天宗、尺泽、列缺、合谷点压;膻中、鸠尾划法;肩井、伏兔拍法;治疗1次,立排稀痰约100ml,自觉胸舒气畅。遂在膻中穴使用砭佩守法,每日12小时以上。当年冬季未喘。后每年立冬前砭术治疗1次,一直未再哮喘。 
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