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  大肠癌是包括自盲肠至直肠的整个肠段的癌肿,是常见的恶性肿瘤。古代典籍中,类似于“肠覃”、“脏毒”、“锁肛痔”、“下血”、“滞下”等病。大肠癌的病理组织学分类为腺癌、印戒细胞癌、未分化癌、鳞状细胞癌、腺鳞癌。其中腺癌占绝大多数。【临床表现】
 大便习惯改变,变细、不畅、或大便次数增多,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等。可有大便带脓,带血或便血,酱色大便等。大便时可有腹痛。约有1/3患者可在腹部扪及肿块。
 全身症状表现为进行性消瘦,乏力,营养不良、恶病质。
 【病因病机】
 饮食不节,湿热下注,情志抑郁,气机逆乱,气血瘀滞,湿邪毒蕴结于下,是大肠癌的主要病因。正气亏虚,脏腑功能失调则是发病的内在因素。其中酒食无度,嗜进膏粱厚味,伤及脾胃,运化失司,酿湿生热,湿热乘虚下注,搏结于肠,蕴毒日久,则成肿块,忧思郁怒,胃肠失和,气机不畅,气滞血瘀,久则成块。
 大肠癌的病变以乙状结肠以下为多发,多因素体脾肾不足,或久病不愈或反复发作,而损脾及肾而致气血双亏,脾肾阳衰,虚实互见。
 【诊断】
 组织学检查具有决定性诊断意义,凡经病理证实为大肠癌者,皆可确立诊断。直肠指检、内镜检查、影像学中X线钡剂灌肠、CT、MRI、血管造影、淋巴造影、生化免疫检查等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诊断手段。
 大便潜血试验可发现癌前病变和早期大肠癌。
 【辨证】
 1.湿热蕴结
 腹部阵痛,下利赤白,里急后重,胸闷口渴,恶心纳差,舌苔黄腻,脉滑数。
 2.气滞血瘀
 腹胀刺痛,腹块坚硬不移,下利紫黑脓血,里急后重,舌质紫黯或有瘀斑,苔黄,脉涩。
 3.脾肾阳虚
 面色萎黄,腰痠膝软,畏寒肢冷,腹痛绵绵,喜按喜温,五更泄泻,或污浊频出不禁,舌淡,苔薄白,脉沉细无力。
 4.气血两亏
 形体消瘦,大肉尽脱,面色苍白,气短乏力,卧床不起,时有便溏,或脱肛下坠,或腹胀便秘,舌质淡,苔薄白,脉细弱无力。
 【治疗】
 1.治则:祛湿补虚,理气活血,软坚散结。
 2.基本操作及处方
 a.使用砭板尾中凹在双手拇指、食指肺与大肠经段施以刮法;
 b.曲池、手五里、手三里、偏历、合谷、二间、三间点压;背俞的大肠俞、三焦俞点压;
 c.阳溪、阳池、太渊守法;石门、气海穴、中柱、四满守法;
 d.足厥阴、足太阴、足阳明经砭震振法。
 3.加减
 肾虚加命门、肾俞、八髎熨法;气滞加中脘守法;血瘀加血海、膈俞点压;腹痛加腹衰、章门擦法。
 4.方义
 大肠癌病位在大肠,因此近取诸穴。此外足太阴、足阳明经等经脉经过腹部,取足三经以疏通大肠。手阳明为重点治疗经脉。
 【特别说明】
 大肠癌手术后治疗可按辨证施治,可以有效地预防转移。
 
 |